当前位置: > 百科精选
语文学报内容怎么写(初高中《语文报》六大主题写作指导与示范)
2023-07-06 11:58:01
Mars
226
来源:书坊

语文学报内容怎么写?原创: 语文报

语文学习报

主题一 | 写好小事情

主题阐释

就写作的题材而言,既可大至宇宙之巨,也可小至苍蝇之微。但就写作的着力点而言,写“大”不如写“小”,写好小事情,大问题、大情怀、大意义自然蕴涵其间了。

此处所谓“小事情”,是指贴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而衍生出来的琐细的人事遭际,这些原生态的生活碎片可能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意义不明显的。

作者写作时,一方面要把这样的小事情写扎实,写真切,写生动;另一方面要跳出小事情的小格局,从一个更为宽广和深远的视角来观照这些小事情,深入发掘或赋予小事情丰富、深刻、独到的意蕴。这样,原先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明显的小事情,就拥有了意义或者增强了意义,从而获得了叙述的价值与资格。

简言之,一个优秀的作者要写好小事情,但又不局限于小事情,应努力学会化小为大,化淡为浓。

| 范文

这也是一种爱

福建一考生

昏暗的灯火下,一对父子正在吃饭。安静的饭桌上,父亲面无表情,静静地吃着碗里的饭。儿子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自己的父亲,不远处的书包里静静地躺着这次测验的卷子。(简笔勾勒,画面感极强,特意聚焦于“卷子”,安静得令人窒息。)79分的卷子,既不算好也不算太差,但是对一向成绩优秀的儿子来说,就有点失水准了。(一语点破,考砸了,且看父子双方如何反应及事件的展开。)“这次考得怎么样?”良久,沉默是金的父亲终于发话了。(沉默而又有分量。)“7……79分。”无法从父亲的语气中感受到任何感情的儿子,小心地回答了父亲的提问,并紧紧盯着父亲那张好像磐石般坚毅的脸。(胆战心惊又充满期待。)

没有表情!即使是听到儿子成绩下降的时候,那张熟悉的脸庞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波澜不惊。看到这里,儿子有些失望地低下了头,默默地吃着碗里的饭。(期待而不得,情节发展受阻,人物的情感却在暗地里孕育。)

曾几何时,父亲会对自己的成功感到欣慰,会为自己的失败而感到可惜,父子俩一起高兴一起伤心,可是现在的父亲……脸上麻木的表情,没有丝毫感情,儿子的成败仿佛跟他没有关系一样。(前后对比,增强了人物的挫败感和困惑,也使事件的发展更加不确定。)

多少次儿子拿着第一的成绩单在父亲面前炫耀,父亲也只有一声简简单单的回应。同学们所说的进步的奖励、成功的庆祝,这一切儿子都不曾拥有。同时,同学们所说的父母对成绩下降的怒火、严厉的呵责,到了父亲这里,连一个简单的表情也换不到。想到这里,儿子不禁有些黯然神伤。(父亲的零反应,使父爱淡到极点,也使儿子备感沮丧。)又是一阵无言的沉默,只有咀嚼下咽的声音。(细节描写,继续渲染父爱之淡。)

忽然,父亲放下碗筷,儿子有些惊喜地抬头。(“忽然”一语,终于打破长久的静默,让人长舒一口气,并充满期待。)“你想吃些什么?我明天去买。”父亲没头没尾的话语让儿子有些惊讶,木然的回答之后,又是一阵可怕的沉默。(期待再次落空,父子间的情感交流陷入困境。)

儿子低头细想父亲刚才的话:这是在关心我吗?如此简单的话语,让儿子难以抓住其中的意义。(“细想”里蕴含情感喷涌的契机。)

望着父亲起身离去的背影,儿子有些茫然。看着洗碗池前父亲忙碌的身影,儿子忽然觉得有种想哭的冲动,眼泪在眼眶中直打转。也许吧,这就是父亲关心人的方式!虽然很简单,也很容易伤人,但这也是一种爱吧!(由背影而悟得父亲沉默的爱,蓄积已久的情感闸门打开了。)儿子忽然觉得父亲的表情不再木讷了,像死水一样的父亲仿佛又增添了新的活力。儿子赶紧上前与父亲并肩站在一起,帮他洗碗。忽然,儿子仿佛看到父亲笑了,笑得像铁树开花一般灿烂。(父子间的情感被迅速激发,并达到了高潮。)

这也是一种爱,饭桌上无言的爱。(点题,点睛。)

主题二 | 有细节才真实

主题阐释

细节,指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而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物事、环节或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渗透于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常用的手法是将某一快速难辨的动作放慢,或用放大镜将细微而易被忽略的外貌、神态、心理、景物、环节、场面等放大,以生发意味,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在日常作文中,无论状物写景,抑或记人叙事,都离不开细节在其间穿针引线,画龙点睛。

可以说,细节描写是行文的肉身,也是行文的生命,有了细节,文字里的世界才会真实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 范文

沉默的父爱

北京一考生

6岁。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面对孩子的狼狈相,父亲的动作与神情克制、冷漠而意味深长。)

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在漠然的表情下,着一“手却在颤抖”的细节,暴露了父亲内心的紧张,悄悄地消解了人物的刻板与无情。)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第一次脚步声描写,坚定,冷酷,孩子尚不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16岁。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父亲一连串与众不同的反应,如当头棒喝,促人省思,也给人教益。)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第二次脚步声描写,依旧坚定,依旧冷酷,但人物的内心世界开始觉醒,少年开始隐隐地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昨天。校门口,一个青年与他的父亲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在几乎一成未变的神情与动作中,凸显父亲的“皱纹”与“白发”,刺目、辛酸又略带温暖,父子间的情感堤坝在开裂。)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情感欲动)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情感还是未动)他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情感终究动了)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第三次脚步声描写,依旧坚定,却并不冷酷,充满了勉励与欣慰,青年充分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今天。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在细节的节制处理与反复渲染后,升华了沉默而伟大的父爱。)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主题三 | 抒情的秘密

主题阐释

我们在一种无节制的叙述氛围里,毫不客气地将抒情降低为宣泄或者释放,由此生发出的情感自然也就显得空泛而无聊。宣泄和释放本身并不存在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情感的真实性。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不得不再次出现在我们视野里。

近些年的作文,在抒情的层面,还是有了变化的,譬如学生在写作中已经有意识地加强了细节的描写,而对于外在情境和历史典故的渗入,使得抒情更为自然真挚。

什么是抒情的秘密?我们课堂给出了诸如“借景抒情”“即事抒情”之类的概念。如果我们去从作家的写作进入写作内部,会发现控制节奏、把握逻辑,充分地借用文字注入真情,才是这方面的关键,而往往我们却习惯于忽视。

| 范文

无人处,赏西湖

江苏一考生

西湖多姿,引游人如织前往。大多数人都踏着前人的路。

(此文作者在一种隐含的稳妥中推进文章。首段就将喜欢游赏视为一种“个人选择”的象征。)

同一种风景,不同人赏。虽有不同的心,但最终都奔着同一种美而去。或华丽或清秀的言辞皆被前人道尽,再添一笔反而多余。其中道理,张岱领悟得通透。“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他独自前往湖心亭。天地间空空荡荡,唯余这干净到底的白。此时人们大概都在围炉谈天,吟一句烂熟于心的“坐看青竹变琼枝”吧。千古雪景,但凡聚神于只草片树,多少都有些琼楼玉宇的富贵味道,难免生腻。张岱摇头一笑:那般平常的雪赏它作甚?环顾四周,但见“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无人处,少了人间口舌纷争,仅余这一片孤独与壮阔。此番清净博大若无人赞叹岂不可惜?《湖心亭看雪》应运而生,张岱遗世独立的形象同时与之长存。

(熟悉的素材的应用,是机巧,更是以熟为原则,熟到什么程度?融入内心,化为己用。)

昔日冬景与我无缘,却也有幸见识不曾被描摹文饰过多的雨景。那是七月夏,荷香未浓。安恬步于湖边,耳边是游人不住的赞叹。到嘴边的欣喜被我生生咽回:我的赞美在久负盛名的西湖这里并无意义。于是沉默无言。

(与前人保持精神的相似,却又保持了距离。对于西湖的欣赏,在于“无人处”,别人说过的谈过的也就被忽略了。)

天色略灰,大团大团的灰云聚集,色近于黑。灰云缝隙里有犹疑不定的洁白日光,远处水天一色。不多久,风渐急,有了隐约雷声。雨丝轻柔,片刻间便成了大粒的雨点,砸在雨伞上错落有声,在那潋滟倏忽间潜入了水中。不一会儿,湖边只散落着三两游人,雨帘密集,伞下各成天地,而这天地里只余我一人。难以名状的孤独将我缓缓笼罩。这浩大天地间的孤独从四面八方冲着我这伞下的一方小空间奔腾而来。隔着重重水帘,我看到深色的湖水托起远处的黛色小山,顶着黑色小塔,塔上顶着灰白色的苍穹。水天相接处细如裙带的堤岸消失于虚无,水天合一。这婉约里的壮阔就如在裁剪旧衣中翻出的新款式,让人欣喜于这“新”来得如此突然,叫人爱不释手。

(这一段描写本身就抒情性极强,而且带有个人化的倾向,在一篇议论性极强的文章里出现,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胆色。)

我叹惋无人欣赏西湖的孤独,却又庆幸这“无人”铸就了孤独。正如张岱笔下的遗世,若是人人可赏可言,那西湖也就不再成就张岱了。

西湖的多姿温婉被谁第一个看去?那第一人鞋底初踏上湖畔时留下的青苔早已被溢美之辞冲刷殆尽了吧。而我不愿重复相似的多余,只愿独赏滂沱雨声,一如张岱饮尽一杯寒冬。张岱的船夫给他一字评价——“痴”。万千雪景,他只取一瓢,清高独立。如此,我也算痴人了。缱绻温婉中,我只钟情于旧中的一点新。

(相似的生发,却因为张岱和作者,让我们遇见了不一样的西湖。)

我们都曾悄然闯入西湖的无人之境。

主题四 | 如何塑造人物

主题阐释

绘画领域如何为一个人画一幅肖像?除去印象派,更多时候,我们需要从基本的眼嘴口鼻耳等部位进行细致的勾勒。一幅好的人物肖像往往能呈现出被画者的特点和绘画者的精神世界。相应的,在写作中,塑造人物除去基础性的外貌,还可以融入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和衣着等,这也就增加了人物的多样性。这样塑造,自然比绘画更为宽泛和灵活。

当然与绘画相同的是,无论如何塑造人物都是需要我们的观察和耐心的。《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能够如漫画人物一样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关键是契诃夫将其外貌、家居、职业、语言和神态熔于一炉,成为时代的典型。我们往往在经典的形象面前反观自己,所以在阅读自己的作文时,不妨看看人物形象和自己是否有相似性,或者藉此映照了自己。

| 范文

老爹

江苏一考生

老爹并不是我的亲爹,之所以这么称呼他,纯粹是为了与我那亲生老爸加以分辨。(首先题目颇具迷惑性,容易引我们进入一个误以为“亲情写作”的圈套里。)

老爹是做杠秤的。一手老茧可见他技艺之精湛。没错,老爹已经出师四十年了。

老爹是拜师学艺的,听说这做杠秤的是一户姓胡的人家。本来是不外传的,可是到了这一代却突然没有了接班的人,只好收下了老爹和蒋叔。他们两个人性格完全不同,老爹呆板甚至有些迂腐,而蒋叔却对人曲笑逢迎。 (开篇以称呼设疑来引起读者关注。第二段则进入形象,描写其技艺。第三段以对比揭示“老爹”的“迂腐”特点。)

他俩出师之后,在这一条马路两边各自开了一家秤店。一开始两家都红红火火的,可是日子一久,老爹的店面日趋单薄,冷清得有点凄凉,那褪了色的招牌即使挡在路上也无人问津。(故事的推进是以蒋叔和老爹的店铺发展为主线的,其形象的塑造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

一日,老爹看不下如此冷清的店铺,便关了门,信步走到蒋叔的店铺。进店一看,可谓人气兴旺啊!崭新而又鲜亮的招牌,更是让老爹心里一揪,既疑惑又羡慕。

老爹就呆在蒋叔家,一直到天很晚,蒋叔的店才平静下来。他俩在后院里摆上一桌小酒,边吃边聊。老爹有点羞涩地问:“师兄,你说我家店铺为啥那么冷清,眼瞅着就要关门大吉了。你的店,怎的就忙得不可开交?”叹了口气,点了支烟,又给拧灭了。

蒋叔笑笑说:“你怎么就这般榆木脑袋呢?都说顾客是上帝,上帝叫你给他的秤少一两。你不能给他多一钱。你听他的,照做便是了。嗬,想起来了,有个大商家叫我出五十杆缺二两的秤,要不我分你一半生意?”

老爹听完,什么都没说,默默地喝完酒,朝蒋叔摆摆手:“那五十杆秤,你自己做吧!”(语言往往揭示一个人价值的关键,同时在语言的对比里,呈现了两者智慧和抉择上的差异。神态和语言的组合是内心的阐释。)

老爹的店依然那么冷清。直到有一天,听说蒋叔的店被人掀了,他才跑过去看看。蒋叔被堵在店里,落魄不堪。老爹问:“要多少才可以补救?”蒋叔说是四十杆秤。老爹回去一连几日黑白不分地赶,总算帮蒋叔还清了。后来,蒋叔的店关门大吉,他在一天夜里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老爹的店却日渐红火了。现在,每当有人怀疑斤两有问题,小贩们总是丢下一句:“这是老陈的秤!”那人便作罢了。

是的,老爹即老陈,名唤陈实。人们就敬重他这个“实”字。(所有的故事在铺垫中抵达结局。而结局再次重申生存的智慧,藉此突出主题。而最后对“老爹”姓名的暗示性描写也是对主题的重申。)

主题五 | 我思故我在

主题阐释

空洞无物,人云亦云,是写文章的大忌。另外,写作文我们不应单只追求文采,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也不应该仅仅看作者的文采如何;换句话说,文采只不过是写作的低端追求,是我们表达的手段,而表达什么本身才是我们文章的意义所在。

言为心声,我们要学会在作文时思考,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融入自己文章的字里行间。有自己的思想,文章才有灵魂,别人读的时候,他的想法和你自己的想法才能碰撞出火花,才能有争鸣,有共鸣。

| 范文

如果霍尔顿在这里

戚宇昂

“人生是场球赛,你得按规则进行比赛”,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部永恒的“麦田”,都活着一个叛逆的,骂着“该死的凯迪拉克”的霍尔顿,也像他一样厌恶“假模假式”的生活,抨击着“再好没有”和“祝你好运”的虚情假意。(奠定文章基调,作者的表述和思想都与《麦田里的守望者》有关,或者说这本书以及主人公霍尔顿触发了作者的一些思考。)

霍尔顿孤独、沮丧的人生球赛的主场正是大西洋彼岸的纽约,安东尼·圣埃克苏佩在这里写下一部“没有大人相信”的童话《小王子》,一代传奇大亨盖茨比在这里的衣香鬓影中饮恨情场,而我们的霍尔顿就在这座浪漫滤镜下的城市,似梵高在迷乱惶惑的星月夜寂寞出走……

忽然傻傻的想,如果霍尔顿生活在我们这里会怎样?这似乎是一个荒诞到不值得思考的问题。(抛给自己一个问题,然后接下来探究问题。)

“老师想干什么,你很难阻止他”,如果霍尔顿是跟你我一样的一名16岁高二学生,他会不会挺身反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制度?他会不会写“两个小动物在独木桥上相向而行,怎么安全渡过去”的材料作文,被迫做所谓的心灵选择题?他敢不敢毅然退学,放弃令父母魂系梦牵的大学之路?

(引入霍尔顿,就是要把放荡不羁的他嵌入当下我们的教育体制,使这种格格不入产生更大的矛盾效果。)

或许他会坚信人们常说的“在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还没有另一条更加公平的路”。更或许他一面暂时忍耐假模假式的“教育公平说”,一面掏出手机在微博上吐槽各省高考录取分数的巨大差距。总之如果霍尔顿在现实中国和在现实中的霍尔顿们不会盲目冲动地放弃多年苦读铺就的成功之路,选择在街头流浪。尽管他们也许看见书本就恶心反胃。(虽然是外来的和尚,也要适应这里的生存之道。这显然是作者思考后得出的结果。)

如果他足够叛逆,意志足够坚定,“毅然决然”出走校园踏足社会。也许他会一出校门便被黑车司机拉着绕半个城市的弯路;也许他会在社会这个大酒缸里灌个烂醉如泥,然后被骗得血本无归;也许他会在走过一个人的街时,发善心的扶起一位老人,然后老太太的亲人不知从什么地方涌出来维权……霍尔顿是一个极其天真可爱的人,这个社会有太多让他痛骂“该死”的虚伪与做作。“有些人也许我能痛恨那么一会儿,可我的意思是我痛恨的时间并不太长。”不知道当霍尔顿知道他吃的肉是被注过水、打过肾上腺素的之后,会痛恨多久呢?讽刺的是这样干的可能是他的亲人,他们可能不吃肉,但是他们要吃别的。(举例生动诙谐,又有说服力。也侧面反映了社会中不好的一面。)

经历了这一切失望失落的霍尔顿,也许终有一天会在4s店提车后欢欣鼓舞地坐上“该死的宝马”结束每天挤两个小时地铁上下班的生活;也许会为了升职在交际场上把自己喝得烂醉,只为讨好“假模假式”的上司;也许在郊区生活的他不在期望造在树林旁边的小屋,不在希冀一天到晚充足的阳光,而是甘愿忍受一天到晚散不开的云霾,只奢求一套三环里的房子,然后在自己家里装上空气净化设备。终有一天他会跨过心里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成为他最鄙视痛恨的那类人。

(“成为他最鄙视痛恨的那类人”,是社会真实的写照,很多东西我们得不到的时候,或者我们与之有很大距离的时候,我们会保持清醒,而当这些真实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又难免成为自己曾经最痛恨的那类人。作者的思想可谓深刻。)

很难想象,如果这一切真的发生了,我们心中的霍尔顿会变成什么样子。一望无际的金黄的麦田,在梵高笔下挣扎着,咆哮着,麦子的芒与太阳光嫁接,然后滔滔地疯长,霍尔顿就是那只身手敏捷的乌鸦。所以还是让他先飞回他的纽约,飞回他的书里去吧,让我们来做这个守望者,把这个社会修补完整。(文末收笔很漂亮。自己的思考有了一个结果,并没有简单表述出来,而是呈现一副诗意画面,让霍尔顿回到纽约,而这里的不美好,由我们自己改造。)

主题六 | 融入一些情怀

主题阐释

情怀: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我们作文里应体现的情怀,多指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寄托,比如家国情怀、思乡情怀、文化情怀等等。喜爱滋生情感,对于情感的难以割舍和念念不忘就蓄积成了一种情怀。说理和思辨的议论文我们要融入自己的思考,抒情和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则要能表达我们一定的情怀。

| 范文

寂寞之河

徐静如

我们灵魂深处的寂寞需要被救赎,我们就会有一种强烈的逃离的欲望。想要离开,或出去走走,或再不回来。(情怀是一种心境,并不只局限于“正面”,有的时候愁苦、寂寞、悲悯等心绪融入到文章里也会给读者不一样的内心感受,甚至更容易产生共鸣。)于是,在这个巨大而苍白的世界里,总有人在旅行、奔波与失踪。前方,总有一些你所在乎的东西在召唤。这种召唤,直抵你自以为隐藏的很好的情感。情绪是猛虎,人心是蔷薇。(诗意的语言,哲理的句子,非常吸引眼球。)

然而,出去了又怎么样。当你面对人满为患的旅游景点,而你又身在其中,你会不会有一种巨大的空虚感?(可谓一语中的,深得人心。)在这么拥挤的市侩的落脚点,任何具有高端历史与艺术价值的风景都将成为装饰,成为一种记忆的苍凉的陪衬品。如果你只是为了排遣寂寞,你不过也只是这些风景中的风景。风花雪月与你无关。人情世故与你无关。不过是以旅行的名义进行逃离的仪式。不过是逃避。得到的永远只是群居的孤独和尖锐的自我遗弃。离开是带不走什么的。记忆、灵魂全都留在了原地,陪你跋涉的只有躯体和你自以为坚定的信仰。(非常深刻,很多人追求的所谓诗意的远方,其实也无非拍拍照,证明自己来过。对于心灵,并没有任何疗效。)

寂寞总是在的。它是任何形式的行走都无法摆脱的,它是一条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河流。藏得深沉而恒久。它不是空虚,因而无法充实。它与生俱来地禁锢在人性的阴暗面。它让人变得叛逆、固执与无力。很多时候,我们选择让自己消失,似乎这样就可以让我们暂时忘却了自己是自己这一永远无法变更的事实。然而不死,即生,即存在,即躲不了七情六欲,即会寂寞,即会回来。任何的逃离都是措手不及的笑柄。若心寂寞,则躯体、远方、世界皆寂寞。(这一系列的优美句子,不是刻意的叠加,而是作者对于寂寞深刻而准确的理解。这种超越一般人的见解背后,是作者深厚的理解力和观察力。)

生活包罗万象。

既然生活让我寻求着生的归宿。因而,无需逃避。其实,一切都没有那么沉重。

生命中的场景不断召唤、交错与支离破碎。时光与美,总是有备而来。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条寂寞之河。它纵横交错,将生活结成了一张华美的网。而它永远朝着幸福奔涌不息。若无法耐住寂寞,而自愿沉入河底深渊或是朝着反向奔逃,则永远无法得到那隐忍的、不动声色的最终的幸福。我们是自在之物,有各自的选择,结局总是不同的。然而,必然坚信:一切心灵的苦难过后,仍然指向幸福。就像很多时候,我们走了那么多的路,乃至走遍世界,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路。而内心的路,终究驻留这美好与温暖。那里,灯火通明。我们必须要相信。(在作者看来,寂寞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是不可怕的,是通向幸福的必经之途。)

因此,寂寞感不必强求消失,不必压抑,亦不必因此而焦虑、不安,更不必畏惧。任何逃离的念想不必让它付诸实践。偶尔的排遣只是单纯地为了获得身心的愉悦。去一个安静的地方,离开大城市,离开喧嚣,即便只是一处立足之地,也可获得真正的自在与坦荡。我们仍在跋涉。即使是摸着石头过河,即使伤痕累累,无需畏惧。

正如席慕容诗中说言:

生命是一场不得不如此的挥霍

确实是有些什么在累积着悲伤的厚度

暮色里已成灰烬的玫瑰

旷野中正待舒放的金盏花蕊

(寂寞不等同于无聊,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自由。学会寂寞,学会独处,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感受生活。结尾席慕蓉的诗句更是为本文增添了漂亮的一笔。)

- END-

来源 | 《语文报》寒假专号

本文关键词: 语文学习报
本文标签: 写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