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质感生活
囊萤映雪的主人公是谁(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易百科
2022-11-01 09:07:01
Mars
426
来源:甜欣随笔

囊萤映雪的主人公是谁。谁小时候没有因为学习不认真而被家长批评过呢?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这类比喻古人勤劳学习的成语故事对大部分人来说应该耳熟能详了。


不过,说到故事中人物后来的际遇,就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了。今天要讲的就是凿壁偷光故事里的主人公——匡衡。

匡衡出身于一个农民之家,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能通过替人干活来赚取供自己读书的费用。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人,尽管科举制度要到明清时期才出现,但西汉也已经有了“射策”的考试制度。

这种考试的题目通常和儒家经典中的经义有关,由主考官将问题书写在策上,由应试者盲选其中一题,称之为“射”。

为了读书,匡衡不仅跑去有很多藏书的大户人家做工,以做活来换取读书的机会;他还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好让买不起油灯的自己也能借着隔壁透过来的烛光看书。

不过,虽然学习很勤奋,但匡衡在考试上的运气似乎不太好,参与了多次射策都没有中选。直到第九次参加射策,他才终于中策。

当时,主考官在阅卷之后,会按照考生的成绩分为甲、乙、丙科,而匡衡中的只是最低的丙科。

射策算是科举制度的前身,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对策”的考试制度,相比于射策的随机抽取,对策则是命题作文,这两者的结合逐渐产生了科举制度的雏形。

在西汉时期,根据中策的等级不同,朝廷给中策者分配的官职也不同,比如中甲科的人可以当郎中,中乙科的人可以当太子舍人。

由于考试成绩不好,匡衡只能当了一个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不过,由于匡衡在《诗经》方面很有研究,甚至到了受到众人交口称赞的地步,因此匡衡的名声也传到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耳中。

当汉元帝即位后,匡衡受到重用,被任用为郎中。正巧,京城长安一带发生了地震等灾害,匡衡抓住机会,上书皇帝,建议汉元帝减少宫中的奢侈用度、节俭生活,任用贤明,远离小人,并在百姓中推广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

不得不说,匡衡上书所提的建议虽然有着一定的道理,但所以弘扬道德教化还是倾向于空谈,这也是封建时期士大夫们常见的弊病之一。不过,匡衡的上书获得了汉元帝的赞赏,因此匡衡再度升迁。

汉元帝的父亲汉宣帝是一位有名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彻底清除了把持朝政的霍家势力,治理国家井井有条,国力蒸蒸日上,史称“孝宣之治”。

但汉元帝却没有继承父亲的才干,他多才多艺,爱好乐器和音律,性情却十分软弱,容易偏听偏信。

在随后的几年中,由于汉元帝喜欢《诗经》,因此擅长此道的匡衡得到了接近皇帝的机会,并且很快就平步青云,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甚至当上了代理丞相。

不过,汉元帝其人能力实在有限。尽管汉宣帝临终前已经给他留下了三位辅佐的大臣,即由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辅佐的一套班底。

但随着其中的汉元帝对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两位师傅的宠幸日隆,乐陵侯史高感到自己很快就要被边缘化,于是联合起宫中的宦官,揭开了汉元帝一朝的权力斗争的序幕。

由于汉元帝缺乏主见,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就如同墙头草一般摇摆,因此最后萧望之被宦官一派逼迫饮鸠自杀,而汉元帝只是口头责备了这件事的主使——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事后依然对宦官们宠信如故。

在宦官当朝的局势下,如匡衡等人的儒臣一派接连败北,到了汉元帝后期,石显几乎成了“九千岁”,能够决定一切国家大事。而匡衡本人的立场也不坚定,他见风使舵,和宦官们同流合污,党同伐异。

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到汉元帝去世、汉成帝登位。汉成帝即位之初,想要打击宦官势力,匡衡便趁机上疏弹劾石显,想要在汉成帝面前邀功。

然而,匡衡的政敌司隶校尉王尊也同时向汉成帝上书,称匡衡在宦官当政的时候不闻不问、甚至曲意奉承,直到现在才上疏弹劾,不过是投机取巧罢了。

与此同时,匡衡的“专盗土地”案也东窗事发。按照汉朝的规定,匡衡当时有着31万亩土地作为采邑,但由于负责此事的官员丈量错误,多给了匡衡4万多亩封地。而匡衡则借着此事,趁机将这些土地收入囊中,不肯归还。

按照汉朝的律例,匡衡的行为算是“专地盗土”,也就是私自扩大封地,这是非常严重的罪过。而汉成帝出于给匡衡这位前朝老臣留情面的缘故,并没有重罚,只是将他贬为庶人。匡衡只得返回故乡,几年后,就因病去世。

纵观匡衡的一生,虽然通过读书而走上了升迁之路,但最终却因品格和为人的原因晚节不保,可见在人的一生当中,读书学习固然重要,但人品和德行的培养也不能忽视。

本文关键词: 囊萤映雪的主人公是谁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