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质感生活
梗是什么意思(梗文化的流行,挤走了什么?)
2023-05-21 08:58:01
Mars
219
来源:红网

梗是什么意思?□林依淇(华南理工大学)

梗是什么意思

3月23日,《燕赵晚报》的报道引发社会对于学生玩“梗”的讨论。报道指出,网络文化为青少年带来新的社交模式的同时,亦为青少年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带来弊端:一方面,“梗”语言替代了规范用语出现在青少年的学业中;另一方面,“梗”成为青少年沟通话语的重要组成成分,而对“梗的解读基于交流双方的网络接触情况,接触文化的差异导致人际沟通中的误解现象频发。

青少年运用“梗”文化活跃了交友时的气氛,拉近了青少年之间的心理距离,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但如同报道所指出,“梗”文化已经影响到青少年语言表达的习惯,甚至在学业中亦无法想起书面化的规范文字表达。而规范表达为何重要?书面化的表达之所以“规范”,部分原因在于其尽可能地缩小了阅读者的理解差异。面对“这件事情很棘手”,我们能够直接判断说话者对于未来行动的担忧,而面对“这次考试芭比Q了”,未了解过该游戏博主的人也许无法判断“芭比Q”在此语境下是“得心应手”之意还是“一塌糊涂”的代称,越来越多的交流矛盾亦在此中生成。因此,直接用“梗”文化代替规范文字表达拥有其不可取之处。网络用语虽有趣,但青少年不应完全漠视对于规范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更应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梗”语言的泛用除了影响规范文字学习以外,是否还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其他消极影响?“梗”文化的特点之一在于其具备高度的时效性,流行用语是在不断变化的,昨天有“法外狂徒张三”,今天又出现了“你是我的神”。这不仅要求我们保持一定频率的“冲浪”,更要求青少年具备碎片化接受信息的习惯。毕竟“阴暗地爬行”“绝绝子”“xx取消,我去接”是分属于不同使用语境下的梗文化,其并未有一套成型的、便于理解与把握的文字系统,只依赖于使用者在网络接触过程中的碎片化接触与学习。并且,对于单个“梗”文化的接受并不需要成体系地学习,不用像成语一般朔源、理解、近义辨析与运用,久而久之,它或许会加速这种思维惯性的定成——在网络文化中备受人们担忧的“碎片化”文字接受习惯。

除此之外,对于“梗”文化的使用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对“梗”的解读基于不同互动者的交流习惯。以拼音缩写的“梗”为例,在回复好友信息时发送一个“xswl”的语言条,它可以是表达“笑鼠我了”的喜悦情绪,但在习惯互相分享日常活动的朋友中间,也可能是用来表示“洗漱完了”的生活状态。对文字的自由解读让文字运用更加灵活,从而促使日常使用的词汇转化成新的“梗”,如“答辩”除了意指审查毕业生论文的形式,被赋予了另一层网络含义,甚至词性都发生了变化。

对具有明辨能力的人而言,这种灵活使用并无大碍,但对于知识体系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这种异化的网络用语是否会在其脑海中形成对某个词汇的先行印象?再经过对网络词汇的反复运用,这种先行印象不断被固化加深,当真正面对这个词汇的时候,学生在意识到谐音梗后乐不可支外,词汇的本义又能够多大程度替代熟用已久的网络含义呢?而当越来越多的词汇被网络含义覆盖,原先能传递自身想法的词汇被掩埋,“文字失语症”的现象便会生成。

因此,“梗”文化的流行在带来快乐的同时,其可能会“挤”走规范汉字在学生脑海中的位置。表达自始至终是一门重要的能力,学习规范文字不单单是为了文化的传承,其更促使了一个共通语意空间的生成。面对“梗”文化的流行,我们依然要以辩证、警惕的心态加强对青少年甚至是全社会的规范文字教育。终归到底,在时间面前,每一个人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当那个永远追着流行跑的逐风者。

本文关键词: 梗是什么意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