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质感生活
大学是什么(达照法师讲《大学》-"大学"学什么?)
2023-05-25 08:28:01
Mars
251
来源:安基金

大学是什么?达照法师《大学》十五讲第一讲已经于本周二晚19:30开播。课上,法师就《大学》开篇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了精彩的讲解。

大学是什么

《大学》是真正的大学问,既有大道之学,大德之学,还有大人之学。大道之学是本自具足的“空”,大德之学是成就万物的“有”,大人之学是“空有不二”。身体是有的,心是空的,缘起的现象样样不少,妄想是有的,心性又是空的,这就是人。

我们看《大学》的纲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蕅益大师说:“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即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心外更无一物可得,无可对待,故名当体。”当下体会,你们反观一下是不是这样?超越时间,叫常,“常乐我净”。此心包容一切,无所不在,大而无外。

“无有分剂方隅,故名为遍。”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当下的心,不受时间左右,你可以想昨天,可以想明天,100年前1000年后随便想。心也不受空间限制,身体在这里,你的心可以满天下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完全自由。身体受限制,受时空限制,生下来就会走向死亡,但是你的心从来不会受生死影响,所以它是“常”和“遍”。

蕅益大师说:“学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大学。”自己觉醒了,还要帮助其他的人觉醒,所应觉悟的都已经圆满了,这叫“觉行圆满”,故名“大学”。所以“大”这个字,就标明了我们的本觉之体,这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心性不是后天造作、修行,辛辛苦苦的把它造起来的。后天的“修”,主要是把我们造作的东西简化掉。

“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要“损之又损”,所以修行是修减法。修布施就是在修减法,先把财布施出去,把力量也布施出去,更重要的是你内心对物质的执着,对自己情绪的障碍,都把它简化掉。当你减到0的时候,本觉之体自然呈现。所以这个“学”字,是有彰显、始觉的意思。

我们为什么学圣贤?因为我在觉醒了,我想学他们了,我不想沉沦了。你要不学习呢,就不知道,无法启用,因为日用不知。通过学习以后,慢慢的契合到这个“本觉之性”上来,你慢慢的认得,原来“这就是”,这叫彰显。

“道”是什么意思呢?蕅益大师说“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就是你的心路历程、道路。“道”,就是你的一条路。我们在几十年的人生中发现,走着走着碰墙了,走着走着又没路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就是你坚持善恶对立的这个状态,没有办法契入到生命的本质当中。本来无极、太极这两个二元是不对立的,当我们有了分别心以后,阴阳两极分化,天和地就变成对立了,阴和阳变成对立了。

太极图里面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它告诉我们是没有对立的,是彼此互相成就的。因为有“空”,所以才可以“有”。空和有,阴和阳两个本来是互相成就的,而不是互相对立,截然分开的两部分。所以人为什么永远都不满足?因为你另外的一半丢失了。为什么人有情感上的依赖?因为当你执着自己“有”的时候,另外“空”的那一半丢失了。如果你明白了自己可以觉悟,可以彰显自己的光明德性,就不会对立了。所以,“道”是什么呢?蕅益大师说:“只一在明明德,便说尽大学之道。”这个“明明德”他是当自觉来解释的。

朱熹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初学”不是最低的学,是打基础,定规矩,定你生命的定位。初学定位很重要,你定位是要成为圣贤的,那你以后的学习可能一步一步的走向圣贤。如果你初学第一步就想做一个普通人,那你可能最后无论学了多少,也就是做一个普通人。所以,《大学》说的“初学入德之门”,指的是非常高的。但是他先抓住了最简单的那个要点,所以于今可见古人之学,它是有次第的。

朱熹说“独赖此篇之存”,《大学》讲三纲八目,把整个生命的宏图规划好了,怎么一步一步去实践,里面都讲了。通过实践以后,我们的德行慢慢的被彰显出来了,所以实践的过程是“大德之学”,这个道的本身是“大道之学”,而在这个道上去实践的那个人叫“大人之学”。

本文关键词: 大学是什么
本文标签: 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