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化瑰宝
汉武帝简介历史(中国历史常识:汉武帝)
2023-08-04 09:58:01
Mars
219
来源:五彩秦安

汉武帝简介历史。汉朝初年,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对农民采取让步政策,减轻剥削,奖励农耕,给了人民暂时喘息的机会。经过汉初六十多年休养生息的时间,自秦末以来遭受严重破坏的社会生产,终于在全国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且逐渐超过了战国时期的经济繁荣。相传文帝、景帝时,国家财货充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出现了富庶景象,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特别是景帝时,削平了以吴王刘濞(bì)为首的吴、楚等七国贵族的叛乱,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为汉朝的兴隆与统一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汉武帝凭借着这样的物质基础,做出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事业。

汉武帝简介

汉武帝刘彻,是汉朝开国后六十七年登上帝位的皇帝。他十六岁登基,一共统治了五十四年(公元前140—公元前87)。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他接受大儒董仲舒的建议后所采取的一项从思想上巩固中央集权政治的重要措施。董仲舒把孔子的学说,说成维护封建统治的唯一准则,把其他各家学说斥为“邪辟之说”。他认为,只有“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社会秩序)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因此,他建议废除其他各家学说。同时,他还建议设立太学,专门用来培养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儒生。汉武帝采纳了这些主张。从此以后,儒家学说便处于优越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颁“推恩之令”,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后所采取的一项从实际行动上加强中央统治权力的重要措施。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虽然剥夺了诸王的政治权力,初步树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但是诸王的领地还是很大,经济力量还是很强,还随时有和中央政权对抗的可能。主父偃认为,如果诸侯过于强大,就会恃强,就会联合起来反抗中央政权。所以他主张实行“推恩”分封的办法,分封诸王的子弟为侯,以分散王国的领土,使大国变为小国,强国变为弱国。这样,他们就再也无力反对中央了。汉武帝实行了这个建议,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汉是一个大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维持这个大国的强盛和统一。而这样一个强盛统一的大国,对于发展全国的经济和文化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汉武帝时,国家富裕,国防力量加强,有了力量来对付匈奴的侵扰。从公元前129年到公元前119年,汉与匈奴之间较大的战争有十余次,汉军屡败匈奴兵,夺回了被匈奴侵占的河套等地区,基本上解除了秦汉以来的匈奴威胁。

另外,汉武帝还派张骞出使西域,先后派唐蒙、司马相如等经营今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地区。这一切,在客观上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打开,西南大部分地区的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的关系逐渐密切。

强盛统一的汉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和有力的保障。

汉武帝在位期间,在他的指示和领导下,汉政府发动民力,在全国广大地区兴修水利,推广较进步的农具与农业生产技术,对于促进当时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仅以关中地区为例,重要的水利工程就有六辅渠(当地人称为“六渠”或“辅渠”)、灵轵(zhǐ)渠、成国渠、(wéi)渠、白渠。拿白渠来说,这条渠连接了泾水和渭水,全长二百里,可以灌田四千五百顷(合今二十三万多亩),与郑国渠同样著名。黄河自古以来是一条经常泛滥的河流,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和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曾在今河南与山东一带地方两次决口,造成极大损失。两次虽然都勉强把决口堵住,然而始终未能彻底解决问题,黄河下游地方仍旧时常被淹。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汉武帝征发数万人修筑瓠子堤(今河南濮阳市),并且亲自到河上视察。此后不久,又从馆陶(今山东馆陶)开凿了一条与黄河宽深相等的屯氏河,引水流入海中。经过这两次的努力修治,黄河的灾患大为减轻;在此后六七十年间,黄河的下游基本上没有再遭受大的水灾。除重视水利建设外,汉武帝晚年又大力提倡使用新农具,推行新的耕作方法。比如,下令给大农(官名),要他选取有技巧的工匠制造新农具;又令全国郡守派遣所属县令和三老、力田(小官名)及乡里老农到京师学习新农具的使用方法及代田耕种养苗方法,就是比较突出的例子。

由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武帝时,文化也很昌盛。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天文、农业、音乐、艺术等,各方面都人才辈出。(王克骏)

本文关键词: 汉武帝简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