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星辰大海
太阳之下无新事(KataGeibl:太阳底下无新事)
2023-07-27 10:58:01
Mars
250
来源:艺术与设计

太阳之下无新事。“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一切都容易让人厌倦;人类无法对此进行表达;眼对看不满意,耳对听不满意。已经发生的,也是即将发生的;已经做过的,也是即将要做的;因为阳光底下无新事。”

太阳之下

——《基督教旧约》

在资本主义模式下思考人类现状,这段摘自圣经的语句有着不可思议的永恒性。消费主义对人类的影响不可低估。匈牙利摄影师 Kata Geibl 以《太阳底下无新事》(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为主题,拍摄了一系列摄影作品,从视觉上探索了全球化、资本主义、以及集体记忆的相关议题。这些作品探究了资本主义对个人和地球的影响。

走出去,离开熟悉的乡土,穿越国境的边界,去往陌生的地区,寻找那些超脱于宏大叙事之外的未完成,发现世界公民生活背后相异的意识形态——以此作为生活方式的人生多少显得有点儿“另类”,或者说,探求真理式的孤独体验,仅仅属于一部分人的年少。究竟因何动力离开一片建设图景业已铺开的都市,以一种闲散同时关切的状态,游荡在城郊之间、一路与相机作伴、在和自己对话的同时想象世界……这是我在看过Kata Geibl 的作品后首先产生的一系列好奇。

这种生活方式是最近颇受关注的年轻摄影师Kata Geibl (1989年生)学生时代以来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出于对摄影媒介的某种使命感,又或许是自觉与周边环境必要的割裂,从Geibl 的图像中能够窥见独属于青年人心境的疏离感。二十岁到三十岁的年纪是大多数人突破相对狭窄的自我体验,开始真正融入社会,并在其中重新建立对自我以及世界认知的阶段,而我想Geibl 最大的不同,在于她选择了一条看似迂回的小径:首先穿过人流汇聚的地带,去向更加需要直面自我的境地,在那里体验并见证这种疏离。这从她选取的拍摄角度可见一斑。处于这一阶段的生命体验在方向上的求索并非仅有唯一的指向性,无论向内或向外都是一种奠定。我对于人生中可以有这么长的一段时间践行成长是羡慕的。想象着一张张摄影作品见证着一个人彷徨的思考、充沛的求知欲、理想的投射,这些最恰如其分与孤独相依的证据、那些曾经历过的种种不确定,都被图像凝练成具有庄严形式感的画面,细数着一个人生命所能拥有的时间。在更“主流”的生活方式下,人不得不加速成长(衰老),似乎才能追赶上社会发展过剩的速度。不禁感叹Kata Geibl 在稳健成长的过程中,缺失的遗憾是否能够被更早清零。

Kata Geibl 目前正在荷兰海牙皇家艺术学院KABK攻读摄影与社会学硕士,在过去几年的创作中,一种更广泛的忧思被昭示,她的《西西弗斯》(Sisyphus)系列获得了2018年巴黎摄影展Carte Blanche大奖,其作品的核心内容越来越脱离早期的胶片快照与图像叙事,变得更具批判力度:她质疑着后现代性的“全球化”与“发展”概念,以及社会对于科技的竭力推崇;对于几乎成为世界公民的常识性认知:“历史总是向前演进”、“人类总是能够挣脱历史的挫折,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头也不回地向前”持有坚定的怀疑态度。她避免制造宣泄的抑或耸人听闻的图景,以趋于镇静的审美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循循善诱。

在她的作品中,网状、链条、球体、钢筋建筑、数学图示等符号反复出现,她擅长突破对于空间的认知——向后退了一步,以更平面的视角,自主伸缩着摄像机镜头的焦距。当将她的同一系列作品并置观看时,一时很难对于空间的收缩与扩张产生正确的辨识:从飞机上看到高耸入云层的雪山山峰与聚集在手套上的蜜蜂——所指或许是同一件事情;从印刷品上看大的地球与一座巨大的地球仪——涉及的空间概念或许不是同一个维度……总而言之,如让我描述对于Geibl 作品的印象,即一种自省的宏观视角,这个视角不是上帝式的,而是一种发现,在于平常的细微之处发现对于社会模型的隐喻,从而叫人产生一种智识性的、平静的愉悦。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用电子设备便捷记录的时代,摄影师的身份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符号。它提示着观者,我们可以更勇敢的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径”,在追求自由的同时追逐真理,用意志抵达更完善的自我:“唯有自由者能有做诚实人的意向,唯有诚实者能看到做正直人的好处,唯有正直者能有做自由人的意志”。如果说我作为一个观众仅仅从观看中能够收获什么,这便是从Kata Geibl 的摄影中可以汲取的能量。但是正如写作永远对写作者最有裨益,摄影之于摄影艺术家之间私密的连结和价值,唯有亲身实践方才真正得领悟。

在高速“发展”的现实之下,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趋同且仍在迅疾地变化:宗教被科学取代、现场被图像替换、获取知识可以用时长计算……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可以捕获相机前的所有内容,人借由机器之眼,观看宇宙恒星、微观世界,甚至是原子弹爆炸等肉眼无法“看见”的事物与发生,在对于机器特性的熟稔之后,Geibl 显然不满足于无意识地“看”,而是带着思索指引如何去“看”,去揭示一种本质性的架构:世界之境如何构建成今天的模样,最终抵达一种望眼欲穿的孤寂,却保留人性暖暖的温度。

当我们感知一种变化,我们是在使用一种尺度,当我们感知一种永恒,我们使用的是另一种。我们可以把这种尺度称之为“时间”,但不应被这一概念本身限制住,就如同摄像机可以伸缩调节,人类发明的词语同样是一种用于自我发展同时也自我约束的工具,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或许能够短暂跳脱出工具的限制,在相互矛盾的混沌状态中,体验更纯粹的生命浮力。如若再向前一步——我们正享有的一切便利,同样是我们创造的工具带来的必然的附属品,但我们可以清醒的提醒自己,跳脱出来,面对西西弗斯式的轮回,并仍以正直诚实的意志,在重负之下,继续探寻自由者之路。

本文关键词: 太阳之下

相关推荐